2022年10月20日下午,由华南师范大学对外交流“粤港澳大湾区专项”资助,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治理的制度优化研究”研讨会在大学城校区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我院吴巧瑜教授主持,邀请到澳门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客座副教授、社会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鄞益奋,客座副教授彭艳崇以及于元元博士,作有关“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治理的制度现状及其优化路径”的学术分享。同时,本次研讨会还邀请到我院杨爱平教授、龙君伟教授、熊彩副研究员、傅承哲老师以及学院部分硕博士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共话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治理事业的发展。
研讨会上,吴巧瑜教授首先汇报其所负责的2022年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专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治理的制度优化研究》的基本情况、实施阶段和执行方案;其次,通过梳理和分析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治理的制度概况及其运作现状,提出多个研究问题: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治理现有的制度建设状况怎样?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治理制度的困境何在?其深层次影响因素有哪些?吴巧瑜教授认为,目前粤港澳三地的跨区域合作还比较多停留在解决各类专门问题层面,尚未做到更深层次的跨域跨境制度合作与政策同步;她强调运用多层级治理理论视角,从以纵向政府层级为单位的“地域性治理”、以横向多元治理主体为特征的“功能性治理”以及以斜交层面联动与合作的“跨区域治理”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多层级治理的制度框架及建设方案。
鄞益奋副教授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治理基本上已形成了多层级治理框架。具体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从中央层面来看,中央政府在大湾区跨区域治理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政策文件的制定、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以及诸如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的设置来看,已经形成了多层级治理当中的第一层级治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大湾区跨区域治理的重视和协调。从省级第二层面来看,表现为府际契约的缔结和粤澳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等。从区域层面来看,珠澳合作会议制度的发展,以及广东省对澳门部分管辖权的让渡,都呈现出第三层级治理体系的构建。然而,目前大湾区跨区域治理仍然面临社会组织的作用尚未凸显、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难以形成合力、层级之间存在制度衔接难题等困境,为此,鄞益奋副教授提出中央政府适度放权,鼓励多中心治理等优化措施。
彭艳崇副教授则针对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从法律制度的修正为切入点,建议提升具体的制度衔接水平,澳门政府需要转变向中央政府要求红利的传统观念;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法律、制度规则上的壁垒而言,可通过试点进行创新,再进一步推广。治理制度的创新要依托现实来分析,并结合地区的特点逐步推进大湾区的治理能力提升。
于元元博士结合其粤澳中医药合作的研究背景,聚焦大湾区跨区域治理中展现出来的深层次的跨境制度合作欠缺的问题,对粤港澳包括大湾区珠三角城市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微观分析。通过梳理大湾区中医药合作的政策脉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尚未形成中医药集群、未出现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产业的供给布局尚不合理等,因此不能只靠市场的力量实现整合,仍非常需要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共同建立协调机制。于博士指出,粤港澳三地各有其独特的中医药研制、生产和销售的特色与优势,但目前大湾区各核心城市尚未实现资源互补和产业协调发展,希望有更具体化的政策出台,例如建立一个联动互动的协调小组,来确保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制定与机制的落实。
杨爱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从宏观来看,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及原有的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等中央级机构,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非常重要的核心引擎机构。目前,宏观的、整体的适应大湾区建设的跨境治理制度是基本构建起来了,但在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等中观和微观层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学界对此研究得也还不够深入,比如规则衔接存在哪些困难?症结在哪里?我们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尤其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本身的运作问题,怎么使得制度运作起来,中观和微观机制如何衔接,仍有待观察。
龙君伟教授近年来非常关注大湾区基础教育及语言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指出,由于广东省9市的基础教育体系使用的是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与简体汉字,而香港特区使用的是“两文三语”,澳门特区为中文或葡文二选一,粤港澳三地不太一致的官方语言与文字,实际上会导致三地政府文件和法律文本的差异。同时,粤港澳三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招生政策,因此,未来粤港澳基础教育领域的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衔接。
本次研讨会为粤澳两地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宝贵机会,促进了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现场气氛活跃,大家谈观察,说问题,讲对策,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进一步拓宽新视野,打开新思路,促进项目研究聚焦学术前沿,推动师生们在学习交流中继续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