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1 21:04:00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中文名称: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英文名称:Public Administration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代码:125200

培养单位名称:

华南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

2021 年 6 月 9 日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一、学科概况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始办于2005年,是全国第三批MPA专业学位授予单位,迄今已连续招生16年。本专业学位的建设、发展与日常教学管理隶属于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曾获得过全国MPA优秀论文奖、全国MPA优秀教师、全国 MPA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三等奖、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华南师大MPA教育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行政、社会、科技和教育发展需要,紧密依托学校尤其是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的学科资源,设置了“行政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三个培养方向。

二、培养方向

1.行政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

此培养方向注重归纳、总结和提炼政府改革、政府创新、地方与区域治理、基层治理方面的“广东经验”、“珠三角特色”,近年来参与了珠三角地区大量街道、社区、超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关注地方性治理知识创新的研究风格。

本培养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扎实。此培养方向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等权威性专业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珠三角基层治理、地方治理与政府创新、粤港澳区域治理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此培养方向主要开设了《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等专业方向课。

2.教育政策与管理(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此培养方向主要聚焦于教育领导力的理论与应用,注重引入我校心理学科的优势资源和心理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拓宽教育领导力研究的学术视野。同时,突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的体制与策略,特别是注重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包括中美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国际比较研究等。近年来,本培养方向更加关注我国的民办教育、高考政策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

此培养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基础扎实。近5年来,本培养方向导师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权威专业性刊物发表论文近100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

此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开设了《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组织行为研究》《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等专业方向课。

3.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Security

此培养方向注重“全球化—本土化”的研究视角,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拓展比较研究的视野,推进本土化的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建设;强调回应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尤其关注珠三角新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问题、外来人口与本地的社会融入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港澳居民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政策合作问题等。

此培养方向师资年富力强,研究潜力较大,近年来主持完成了世界银行TCC5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项,以及各级各类地方政府委托研究课题十几项,在《中国人口科学》《南方人口》《学术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专业性刊物发表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

此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开设了《社会保障专题研究》《比较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管理》《跨境社会治理》等专业方向课。

三、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聚焦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具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勇于付出的公共精神,以及与他人协作进行专业工作的责任品质。

2. 熟练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与发展趋势、国内外公共管理的先进经验。

3.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结合公共管理治理实践。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

4.培养适应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包括各类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创新人才、教育管理类专门人才、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创新型人才,以及符合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要求的创新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四、学制和在校学习年限

本学位点研究生基准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1.5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5年)。

五、培养方式

(一)采取学分制。研究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课程考核,成绩及格,方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答辩通过方可按学位申请程序授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

(二)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注重实际应用,重视培养学员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多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案例,实行案例教学。

(三)按若干个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指导组,加强对MPA研究生的具体指导。指导组以具有指导MPA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公共管理部门中资深管理人员参加。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每16个学时为1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11.5学年内完成。

(二)课程设置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形成以公共必修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课程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公共管理硕士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程三大模块。所有学员应在完成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修若干门专业选修课。各模块学分分布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

核心课程共计21学分,包括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外国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10门课程,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1

(2)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共计8学分,各培养方向分别设置4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1

(3)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7学分,共设置了包括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研究等9门课程,每门课程1学分或者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1

七、必修环节

1)行业前沿讲座

此环节由各培养方向导师组具体组织落实学生参与相关讲座、论坛,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2)文献研读

此环节由各培养方向导师组具体组织落实MPA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著作、文献,并加以考核,达到要求者,计1学分。

3)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以及必修环节的完成情况、身心状况等。中期考核坚持“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考核,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计1学分。

研究生中期考核原则上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纳入中期考核。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课题发生重大变动的,应当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4)专业实践

坚持课程学习与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MPA学员要通过专业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实习期间,培养学校安排教师进行指导,研究生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时间最少三个月。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学员提交实习报告。

八、毕业要求和标准

本学位点研究生应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学位论文

1.本学位点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具有鲜明的公共管理学学科特色,具有学术研究属性。论文主体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总字数不少于30000汉字。论文所包含要素以及格式体例必须符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华师〔202014号)规定要求。

2.学位论文必须经过预答辩,由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专业软件检测重复率(论文查重),符合查重率基本标准后才能提交给校外同行专拣进行匿名评审,匿名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论文答辩。

十、其他规定

1.主要文献、书目及刊物

为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本培养方案中列出了一级学科内必须阅读或较为重要须选读的著作、文献、主要学术期刊等供研究生阅读与学习,具体见附表2

2.教学大纲

本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均有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详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要求等,具体内容见附表3

3.适用年级

本次修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从2021级开始执行。
附表

附表1 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1

16

1

考试

学术外国语

Academic Foreign Language

2

32

1

考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2

32

1

考试

公共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

3

48

1

考试

公共政策分析

Public-Policy Analysis

3

48

1

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3

48

2

考试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

32

2

考试

政治学

Politics

2

32

1

考查

宪法与行政法

The Constitu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aw

2

32

2

考试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Academic Norm and Disertation Writing

1

16

3

考查

 

 

 

 

 

 

 

 

 

专业方向必修课

 

 

行政管理方向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

Public Budge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2

32

2

考查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

32

2

考查

公共危机管理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2

32

3

考查

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

E-Government and Digital Governance

2

32

2

考查

 

 

教育政策与管理方向

教育政策与法律

Education Policy and Law

2

32

3

考查

教育管理学

Education Management

2

32

2

考查

教育组织行为研究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 about Education

2

32

2

考查

教育测量与评价

Educa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2

32

3

考查

 

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

社会保障专题研究

Research of Special Issues about Social Security

2

32

2

考查

比较社会政策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2

32

2

考查

社会组织管理

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

32

2

考查

跨境社会治理

Trans-border Social Governace

2

32

3

考查

 

 

 

 

 

 

 

 

 

 

选修课程

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Public Governance

2

32

3

考查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

Cross-border Governance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2

32

3

考查

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研究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2

32

3

考查

比较教育管理

Comparative Education Management

2

32

3

考查

教育政策专题研究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

2

32

3

考查

基层治理专题研究

Research of Special Issues about Grassroots Governance

2

32

3

考查

实用公文写作

Practical Document Writing

1

16

3

考查

公共管理案例专题研究

Cas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

16

3

考查

国情与政策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olicies

1

16

3

考查

 

 

 

必修环节

行业前沿讲座

Lectures on Industry Frontiers

1



考查

文献研读

Literature Study

1



考查

中期考核

Interim Evaluation

1



考查

专业实践

Professional Practice

2





附表2 研究生必读书目及刊物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文献类别

备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

外文出版社,2017、2018、2020年

著作

必读

2

乡土中国

费孝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著作

必读

3

中国政治思想史

萧公权商务印书馆2011年

专著

必读

4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专著

必读

5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李培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专著

必读

6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徐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专著

必读

7

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

林尚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专著

必读

8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三联书店2017年

专著

必读

9

中国治理:东方大国的复兴之道

燕继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著作

必读

10

中国模式

郑永年,中信出版社,2016

专著

必读

11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王绍光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专著

必读

12

中国民主决策模式:以五年规划制定为例

王绍光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专著

必读

13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

杨开峰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专著

必读

14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景跃进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专著

必读

15

跨越边界的社区

项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专著

必读

16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贺雪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专著

必读

17

乡土中国

费孝通,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专著

必读

18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张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专著

必读

19

送法下乡

苏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专著

必读

20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庄孔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专著

必读

21

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靳诺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

编著

必读

22

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于洪君,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

专著

必读

23

中国模式

郑永年,中信出版社,2016年

专著

必读

24

 

行政学研究

罗伍德罗·威尔逊,参看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论文

必读

25

公共管理导论

[澳]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专著

必读

26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经

[美]罗森布鲁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专著

必读

27

软实力

约瑟夫·奈,中信出版社,2013年

专著

必读

28

民主的模式

赫尔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专著

必读

29

管理行为

[美]赫伯特·西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专著

必读

30

大转移: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美]卡尔·波兰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专著

必读

31

政治秩序的起源

弗朗西斯·福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专著

必读

32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2013年

专著

必读

33

使民主运转起来

罗伯特·普特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专著

必读

34

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

马骏叶娟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专著

必读

35

公共行政的精神

弗雷德里克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专著

必读

36

集体行动的逻辑

曼瑟尔·奥尔森格致出版社2019年

专著

必读

37

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专著

必读

38

管理21世纪的非营利组织

托马斯·沃尔夫,商务印书馆,2015年

专著

必读

39

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

马克·穆尔,商务印书馆,2015年

专著

必读

40

理解公共政策

托马斯·戴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专著

必读

41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

约翰·金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专著

必读

42

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

黑尧,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专著

必读

43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

戴维•韦默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专著

必读

44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威廉·邓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专著

必读

45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托马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专著

必读

4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悖论、流程和问题

伯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专著

必读

47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

斯科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专著

必读

48

官僚体制的政治

塔洛克,商务印书馆,2010年

专著

必读

49

公共预算中的政治

爱伦·鲁宾,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

专著

必读

50

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

威廉・尼斯坎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

专著

必读

51

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戈登·塔洛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专著

必读

52

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专著

必读

53

政治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社,1965年

著作


54

政府论(上下篇)

[英]洛克,商务印书馆,1997年

著作

必读

55

利维坦

[英]霍布斯,商务印书馆,1986年

著作

必读

56

论法的精神(上下册)

[法]孟德斯鸠,商务印书馆,1997年

著作

必读

57

社会契约论

[法]让—雅克·卢梭,商务印书馆,1997年

著作

必读

5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韦伯,三联书店,1987年

专著

必读

59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英]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专著

必读

60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美]凯恩斯,商务印书馆,2004年

专著

必读

61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美]塞缪尔·亨廷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专著

必读

62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

专著

必读

63

 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于洪君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年 

编著

必读

64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2000年

专著

必读

65

社会研究方法

[美]艾尔·巴比,华厦出版社,2009年

专著

必读

66

中国社会科学


期刊

必读

67

管理世界


期刊

必读

68

社会学研究


期刊

必读

69

经济研究


期刊

必读

70

政治学研究


期刊

必读

71

公共行政评论


期刊

必读

72

公共管理学报


期刊

必读

73

中国行政管理


期刊

必读

74

新华文摘(政法专题)


期刊

必读

75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政治学专题)


期刊

必读

76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


期刊

必读

 

华南师范大学 MPA 行政管理方向阅读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 卷)》,外文出版社 2017、2018、2020.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2011.

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 2010.

5、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6、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7、林尚立:《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8、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三联书店 2017.

9、燕继荣等:《中国治理:东方大国的复兴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10、郑永年:《中国模式》,中信出版社 2016.

11、王绍光等:《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13.

12、王绍光等:《中国民主决策模式:以五年规划制定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15.

13、杨开峰等:《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20.

14、景跃进:《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15、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订版),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16、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17、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18、苏力:《送法下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9、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2016.

20、靳诺、刘伟:《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21、于洪君:《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0.

22、罗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参看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

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23、安东尼·唐斯著:《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24、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体制: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社科文献

出版社 2019.

25、拉尔夫. P.赫梅尔:《官僚经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6、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27、查尔斯·T·葛德赛尔:《为官僚制正名——一场公共行政的辩论》,复旦大

学出版社 2007.

28、西蒙:《管理行为》,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9、查尔斯·E·林布隆著,朱国斌译:《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 1998.

30、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1、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2、曼瑟尓·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3、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 1999.

3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

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5、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36、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7、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38、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9、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0、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41、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华南师范大学 MPA 教育政策与管理方向推荐阅读书目

1.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商务印书馆 2014.

2. 貟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 劳凯声主编: 《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的基本问题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5. 周光礼著:《教育与法律—中国教育关系的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程红兵 著:《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12.

7. 朱永新:《未来学校》.中信出版集团 2019.

8. 李希贵:《学生第一》.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9. 刘复兴主编.《国外教育政策研究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10. 黄忠敬.《教育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1. 孙绵涛等.《教育政策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12.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13. [法]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 1978.

14.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5. [美]丹尼尔·A 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16. [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8.

17. [英]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8. [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9. 联合国教科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0. [美] 威廉.N.邓恩著.《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1. [美]R·M·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2. [美]玛丽亚·M·哈迪著.《脑科学与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3. [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4. [美]彼得斯等编.《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07.

25. [美]安德森著.《公共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6. [美]米切尔·黑尧著.《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27. [美]约翰.W.金登著.《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8. [美]保罗·A·萨巴蒂尔编.《政策过程理论》.三联书店 2004.

29. [美]伦恩伯格著.《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0. [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译.《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1. [美]约翰·E·丘伯,泰力·M· 墨著,将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2.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华南师范大学 MPA 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阅读书目

33.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34. 王绍光、樊鹏:《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13.

35.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 2001.

36.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2.

37. 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 2003.

38.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三联书店 2000.

39.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0. 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障和相关服务》,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41.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42. 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2006 年.

43. 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 2001 年.

44.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下卷),商务印书馆,

2007.

45.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6. 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47. 克劳斯奥非:《福利国家的矛盾》,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48. 罗兰德:《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中国劳动社

会保障出版社 2004.

49. 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商务印书馆 2005 .

50. 理查德·蒂特马斯:《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 吉林出版集团 2011.

51. 哈特利·迪:《社会政策学十讲》,格致出版社 2009.

52. 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 2003.

53. 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4. 路易丝·沃里克·布思:《社会政策导论》,格致出版社 2019.

55. 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56. 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7. 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商务印书馆 2010.

58. 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变迁与学习:一种倡议联盟途径》,北京大学出版

社 2011.

5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2.

60. 布赖恩·琼斯:《再思民主政治中的决策制定:注意力、选择和公共政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61. 彼得斯:《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62.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附表3 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编号

450210012

课程负责人

曾璐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曾璐  唐昊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16

学分

1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6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开设的一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这门课程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两个特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着力阐述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教育。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思想,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正确的科学方法。本课程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转换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采用专题化教学方式,以一些经典的专业性论文为案例,在互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和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现研究式的教学。

要求硕士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做到以下几方面:

1.深刻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其他社会学科研究方法。

3.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

4.遵守教学纪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完成考查论文。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硕士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讲 导论 (2学时)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介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三、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正确态度

 

第二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2学时)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三讲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2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复杂大系统的分析

(一)自然环境系统

(二)生产力系统

(三)生产关系系统

(四)上层建筑系统

(五)人口系统

(六)各个系统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有机体及社会形态划分

(一)社会有机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三)技术社会形态

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则及运用

(一)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第四讲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2学时)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主义仍然充满着矛盾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和利益分析方法

(二)阶级矛盾和阶级分析方法

(三)阶层矛盾和阶层分析方法

 

第五讲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2学时)

一、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三、社会历史过程分析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方法

(二)科学预计的方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六讲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2学时)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三)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七讲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2学时)

一、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第八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2学时)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40%+期末课程论文6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

参考书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林聚任 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美]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欧阳康、张明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陈宇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学术外国语》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学术外国语

Academic Foreign Language

课程编号

02010060

课程负责人

李阳琇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李阳琇、熊彩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4





4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课程定位:学术外国语是面向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学位基础必修课程,通过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及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培养MPA学生在应用型研究、国内公共管理实际工作、国际公务交流等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教学目的:本课程目的在于提高MPA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第一,通过专业词汇突破,帮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词汇;第二,通过阅读、翻译与讲解,提高学生英文信息和专业文献检索能力、提高公共管理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第三,通过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头交际能力,能够听懂英文资讯的关键信息,使其能够用英文进行简单的国际公务交流;第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在工作领域进行简单国际邮件交流能力、提高英文摘要和简要英文公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要求与成效: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掌握2000个公共管理专业基础词汇;阅读14篇公共管理英文文献;掌握20个日常话题的基础日常会话,能够听懂英文日常对话和公共管理相关英文资讯的主要观点、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用英文有条理地总结和复述文章观点、谈话内容等,用英文就一个公共管理领域的给定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效论述;能撰写一篇规范的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以及能够在管理实践中准确完成日常往来英文邮件的撰写。

课程思政与国际化元素的融入及方式: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的国际化视野,即会引入与讨论公共管理领域的国外研究和实践案例,也会涉及英美日常的语言、文化、礼仪,旨在批判性地吸收,以拓宽国际视野。在阅读文献的选取上兼顾中国当下的行政改革的热点,如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互联网带来的政府效能提高等典型材料,用英语来讲述中国故事,培养MPA学生的制度和文化自信。同时,鉴于越来越多MPA学生有过国际交流经历,课堂上教师会引导MPA生通过讲述他们自己的国际交流经历和国际见闻,探讨中国制度的优势。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专题1 阅读与翻译教学  12学时

1. Opening Administration to the Public   3学时

Why opening administration to the public?

How does Chinese governments open administration to the public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opening?

 

2. Why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3学时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The reasons for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3. Developing and Design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3学时

What is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How does it relate to various organizations?

How is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mplemented?

 

4. State and Market     3学时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ate and market

How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The change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market in China

 

专题2 词汇量突破 4学时

1. Commonly Used Vocabulary i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Public Budgeting  2学时

2. Commonly Used Vocabulary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Urban Management 2学时

 

专题3 听说训练  6学时

1. Listening: Videos of CCTV-E  2学时

 

2. Listening Training   2学时

Ted_ What a digital government looks like

  Ted_Why we shouldnt trust markets with our civic life

 

3. Speaking Training  2学时

Discuss the discretion of street-level bureaucrats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专题4 写作训练  8学时

1. How to write the summary and comment of an academic paper  2学时

2. How to write a pervasive essay in public management area   2学时

3. How to write an abstract of master degree paper   2学时

4. How to write and respond to an working email   2学时

闭卷考试 2学时

考核方式

课堂出勤、课堂参与30%+ 课后练习30%+期末闭卷考试40%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参考书目

1.顾建光主编.公共管理英语(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任林静编.新编MPA英语听说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书目

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 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戴维R•摩根. 城市管理学:美国视角[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威廉·N·邓恩.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迈克尔·K.林德尔, 卡拉·普拉特, 罗纳德·W.佩里. 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西奥多·H·波伊斯特.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登哈特、丁煌. 新公共服务 : 服务, 而不是掌舵: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李平武.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修订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月第1.

Stillman R J .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Cases. H. Mifflin, 200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号

02010061

课程负责人

孙中伟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张伟坤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0

12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讲授、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以及布置学员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理论、主要路径和基本模式,同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导向。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讲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4学时)

1. 建国前的社会主义

2. 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

第二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4学时

1. 经济建设理论

2. 经济建设实践

3. 经济建设成就

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4时)

1. 社会建设理论

2. 社会建设实践

3. 社会建设成就

第四讲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学时)

1. 文化建设理论

2. 文化建设实践

3. 文化建设成就

 

第五讲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4学时)

1. 政治建设理论

2. 政治建设实践

3. 政治建设成就

第六讲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4学时)

1. 法治建设理论

2. 法治建设实践

3. 法治建设成就

第七讲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4学时)

1. 发展理论

2. 发展探索

3. 发展模式

4. 发展成就

第八讲 总结(4学时)

1. 主要经验和成就

2. 主要不足和方向

考核方式

考查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þ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文亮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版。

参考书目

《危机或重生》,郑永年,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

课程编号

020220033

课程负责人

倪星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倪星、曾令发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48

学分

3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36

12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提供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是一门入门性的课程。本课程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课程体系中其他一系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课,它提供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对于理解和掌握其他课程的内容具有基础性与提示性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公共管理的历史源流和现代进展,特别是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管理领域的实践,体会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管理所取得的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跟上世界公共管理的最新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念,为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夯实理论基础。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以人民中心”的价值观的渗透,培养正确的公共管理价值观;

3.使学生掌握并能综合公共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包括决策方法、预算方法、绩效评估方法、战略管理方法、政策工具等。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实操和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使学生透彻理解公共管理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前沿,并且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

三、教学成效

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信息,以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了解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并对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取向做出判断;增强个人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导论4课时)

    1公共管理的内涵与演进  

2公共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3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4新公共管理运动

二、公共管理的主体6课时)

    1政府及其职能

    2第三部门及其功能

3公共企业及其作用

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4课时)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意义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规划

    4优化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

四、公共政策管理(6课时)

    1公共政策概述

2公共政策制定

3公共政策执行

4公共政策评估

5公共政策终结

五、公共组织管理6课时)

    1涵义和特征

2公共组织的结构与体制

3传统科层组织及其困境

4弹性化政府的组织设计

5组织设计:组织学习的观点

六、公共部门中的领导4课时)

1领导与影响力系统

2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

3优秀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4领导能力及其提升

七、公务人力资源管理4课时)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2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

3公务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4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八、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4课时)

1公共预算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2公共预算的基本制度

3公共预算的原则与程序

4政府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

九、公共部门绩效管理(6课时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2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方法

4公共项目的绩效管理

十、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4课时)

1公共管理责任

2公共管理责任的追究机制

3公共管理伦理

考核方式

 

撰写专业论文,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评定。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þ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公共管理学原理》,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版。

《公共管理学》,张成福 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版。

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导论》,[澳]欧文·休斯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版;

《公共管理学》,黎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公共政策分析

课程编号

450230003

课程负责人

徐增辉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徐增辉 杨爱平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48

学分

3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40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结合现实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具体实践,通过练习和研讨使学生掌握制定、评估公共政策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政策制定工作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全局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培养学生树立立足中国国情,制定适合中国的公共政策的意识和观念。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学习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2.使学生掌握中外学者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跟踪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面向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界。

3.使学生掌握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并结合现实模拟设计公共政策;

4.通过经典案例的讨论,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加强对学生的实操训练。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制定公共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理性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提升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 公共政策的本质

1、 公共政策的含义1

2、 公共政策的本质2

3、 公共政策的类型、作用1

二、 明白政策问题

1、 公共政策的类型1

2、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2

三、 设置政策议程

1、 政策议程的类型2

2、 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型2

四、 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

1、 民主决策理论2

2、 精英决策理论2

3、 利益集团决策理论2

4、 三种决策理论的适用性1

五、 政策制定模型

1、 理性决策模型2

2、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2

3、 渐进决策模型2

4、 小组意识模型2

六、政策制定原则2

七、政策制定程序2

八、政策执行

1政策执行工具2

2政策执行模型2

3政策执行梗阻的原因及对策2

九、政策评估2

十、政策终结2

十一、案例研讨8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40%+期末课程论文60%

其中,平时成绩中,考勤与课堂表现各占50%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

《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公共决策》,詹姆斯•安德森,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政策过程理论》,保罗•萨巴蒂尔,三联书店,2004年版;

《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戴维•韦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威廉•邓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课程编号

450230009

课程负责人

张国英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张国英、傅承哲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48

学分

3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40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1、课程定位

本课程将根据MPA培养目标、MPA学员特点和教学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比较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MPA学员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2、教学目的及要求

课程围社会研究的范式和基本原理、逻辑策略和过程,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技术手段三个层面,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维度,讲述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研究设计、 研究目的、 研究问题的概念化和操作化, 以及数据和资料的搜集、整理、解释与评估的主要方法、技术和应用,使 MPA学员熟悉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公共管理领域常用的研究类型,能够将指标测量、问卷编制乃至模型建构等技术应用于研究设计中, 初步掌握常用统计分析软件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要领,用以描述、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和从事政策分析,为参与政策议程设定、政策制定实施,指导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研究方法基础。

3、教学成效

使MPA学员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学员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讲 导论(6学时)

第一节 获取知识的科学途径

第二节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比较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第四节 社会科学的两类研究方法

第二讲 研究设计(6学时)

第一节 选题与研究类型

第二节 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 社会理论建构

第四节 操作化与测量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编制

第三讲 问卷调查方法(6学时)

第一节 适合问卷调查的问题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四节 问卷调查中的概率抽样

第五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途径

第四讲 实地研究方法(6学时)

第一节 适合实地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一般步骤

第三节 实地研究中的访谈法

第四节 实地研究中的观察法

第五讲 文献研究方法(6学时)

第一节 适合文献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内容分析方法

第三节 二次分析方法

第六讲 实验研究方法(6学时)

第一节 适合于实验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与程序

第三节 实验设计

第四节 实验方法的优缺点

第七讲 量化数据的分析(6学时)

第一节 量化数据分析的准备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假设检验

第八讲 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6学时)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学术报告的撰写体例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20%,出勤10%

使用教材

¨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参考书目

1.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2. 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3.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涂尔干:《自杀论》,商务印书馆2020

5.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林出版社 2020

6.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7. 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 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11

9. 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16

10. 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1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12.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编号

020270024

课程负责人

徐刚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徐刚、龙君伟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6

8

0

0

4

4

0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的基础课。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中外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基本原理和主要工具,通过练习和研讨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和数据采集方法并提升其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能力,为进一步从事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通过掌握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及罗森塔尔效应等促使学生正确的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展开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比较全面地了解人力资源在公共部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于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2.使学生掌握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的合理开展和应用夯实思维基础。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前沿理念的渗透,培养正确的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意识;

3.使学生掌握并能综合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公共部门编制测算、职位分析、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实操和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使学生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计或合理选用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具进行有效的工作。通过展现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丰富内涵和在实际行政工作中的效用,让学生体验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的丰富多彩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形成行政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使学生透彻理解公共部门人才管理概念的缘起、内涵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战略格局和前瞻眼光。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从事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新时代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科研者和实践者的角色认知,激发了对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热情,提升了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本课程使学员全面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系统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区分公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与方法。

一、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1

2.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范围1

3.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1

二、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发源1

2.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2

3.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发现2

三、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1.帕金森定律及在公共部门的运用2

2.彼得原理及在公共部门的运用4

3.罗森塔尔效应及十万小时定律4

4.二八原理及三七定律2

5.法治原则及应用3

四、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具

1.机构编制测算2

2.公共部门职位评价和分析2

3.政府绩效管理2

4.公共部门薪酬管理2

五、公共部门的人才管理

1.人才标准界定2

2.人才的核心素养2

3.人才战略规划的编制2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使用教材

√自编讲义  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参考书目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吴志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政治学》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政治学

课程编号

020220035

课程负责人

王金红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王金红、阮思余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8

4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学科地位。本课程是MPA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于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以及公共管理和政治学的学科关系,本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这门课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定位。本课程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出发,让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的重要问题,进而形成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分析中国政治问题的理论自觉。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对于政治学的学科发展与当前进展有一个宏观把握,对于政治学这门课在公共管理专业中的学科地位有一个理性认知。

2、 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能够运用本课程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解释重要政治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对于政治过程和政治发展的方向有一个理性的学理认知。

3、 研究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能够自觉运用本课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其所研究的问题,能够辨别政治现象的合理、合法与否,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增进政治学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

4、 思政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增进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增进“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学生保持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支持。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还会结合政治学国内外的理论发展和政治现实的新形势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释。目的是提高同学们政治学理论思维能力,以及增强中国政治关怀意识,为学生更好参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尤其是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1阅读相关政治学理论文献。阅读专业文献是本课程的首要要求。教师在讲授相关专题时会要求学生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专业文献。

2关注政治现实发展。要把政治学基本理论与现实政治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政治学的学科价值。

3关注重大政治事件。重大政治事件背后往往孕育着重要的政治理论问题,需要从学理上进行分析和解释。

4关注最新政治发展。要求学生关注国内外最新政治发展,能够对这些来政治发展及其趋势有一个理性认识。

 

三、教学成效

1学理提升。通过本课程教学,首先要达到一个基本目的,这就是让学生从学理上增进对于政治学的专业认知。这是最起码要达到的成效。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学了这门课,同学们在政治学的学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是可以预期与实现的。

2学科认同。通过本课程教学,其次要达到一个教学目标,这就是增进学生对于政治学的学科认同。基于MPA专业很多同学本科都是理工科,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他们对于政治学接触甚少,因此有必要增进其对于政治学的学科认同。从这些年的教学来看,这一点也是没有问题的。

3专业思维。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再次要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这就是增进学生的政治学专业思维。从过去的教学来看,这一方面的成效相比前两者来说,难度更大。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少同学能够养成政治学的专业思维意识,能够自觉提高政治学的专业思维能力。

4思政育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们还要不断通过政治学的学科训练,增进同学们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认识。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增进“四个自信”、努力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提高政治自觉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者、观察者和研究者。

 

教学内容及安排:

 

本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八个专题:

一、政治体制

1政治体制的概念与特征2

2政治体制的类型与比较2

二、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的概念与发展2

2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2

三、政治稳定

1政治稳定的概念与特征2

2政治稳定与政治变迁2

四、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概念与起源2

2、政治文化的类型与演变2

五、政治民主

1政治民主的概念与发展2

2政治民主的类型与最新进展2

六、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概念与意义2

2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与最新发展2

七、政治腐败

1政治腐败的概念与类型2

2政治腐败的后果与廉政建设2

八、专题研讨:围绕政治学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2

考核方式

1)平时上课情况,40%

2)课程论文,60%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规范的政治学专业论文。字数不低于6000字。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1.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主编:《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邹静琴、阮思余:《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参考书目

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肖滨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宪法与行政法》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宪法与行政法

课程编号

020220044

课程负责人

杨和焰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杨和焰、陈景云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MPA核心必修课。结合我国宪法和行政法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我国宪法与行政法的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通过学习和研讨使学生理解宪法和行政法的核心是限制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培养学生依法行政的理念,促使行政正确的权力观、权利观和责任观,以及面向21未来法治视野、法治思维、法治能力,为学生提升公共管理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外宪法和行政法的历史源流和现代进展,体会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宪法和行政法领域的发展与成就,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放眼世界宪法与行政法的最新发展,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宪法与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我国宪法与行政法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依法治国、限制公权、保护私权理念,培养正确的权力观、权利观、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阐释我国立法、执法和司法中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法律思维能力。

4了解和掌握立法、执法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规则,把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的法律规范和操作程序,具有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从事相应工作的法律素质和能力。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宪法和行政法课程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我国宪法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分析和研究现实中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限制公权、保护私权的核心观念,提升实践工作中运用法律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宪法总论

1.宪法的概念与本质 1

2.宪法的分类、渊源与作用 1

二、宪法的历史发展

1.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2

三、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宪法的指导思想 2

2.宪法的基本原则 2

四、国家性质、形式和基本制度

1.国家性质 1

2.国家形式 1

3.国家基本制度 2

五、宪法实施和监督

1.宪法实施1

2.合宪性审查2

六、行政法学科架构

1、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2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2

七、行政主体

1、行政机关2

2、其他行政主体2

八、行政行为

1行政许可1

2行政处罚1

3行政强制2

九、行政监督与救济

    1行政复议2

    2行政赔偿2

考核方式

考试、撰写专业论文,并结合课堂教学评定。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于水主编:《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参考书目

1宪法学编写组:《宪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社,2020年版;

2许崇德、胡锦光主编:《宪法》(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马怀德主编:《行政法学》(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课程编号

450230005

课程负责人

颜海娜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颜海娜 徐刚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16

学分

1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6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于MPA学生的核心必修课程,是根据该专业的专业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应遵守的学术道德和基本规范,学习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以及技巧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了解作为MPA学生应该遵守的学术道德和基本规范。

2)学习如何鉴别什么是好的MPA学位论文,学习好的质性研究范文以及好的量化研究论文。

3)了解好选题的四个标准(创新性、重要性、可行性、合适性),掌握MPA学位论文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专业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了解全国优秀MPA学位论文选题的特点,学会如何避免MPA学位论文的常见问题。

4)学习如何在MPA学位论文中正确地交代研究方法,了解不同的资料搜集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在论文中的使用要注意的事项,了解如何在论文中正确地呈现问卷调查数据、正确地呈现图表等。

5)学习如何查找文献,如何阅读文献,掌握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学会如何避免文献综述撰写中常见的问题;学习注释、参考文献、摘要等写法。

6)如何搭建和布局MPA学位论文的框架和内容,了解不同类型的选题在搭建框架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掌握如何撰写论文的三级提纲,掌握如何提炼论文的观点等。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学生经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术规范,对于如何避免出现学术道德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其次,学生经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了学位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技巧,能够避免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帮助学生减少论文写作过程中走的弯路。

教学内容及安排:

 

  1.MPA学生应该遵守的学术道德和基本规范 2学时

1.1 学术道德在MPA学位论文撰写中的重要性

1.2 MPA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中应该注意哪些学术道德问题

  2.优秀MPA学位论文鉴赏 2学时

2.1 优秀MPA学位论文-质性研究鉴赏

2.2 优秀MPA学位论文-量化研究鉴赏

  3.MPA学位论文的选题 3学时

3.1 什么是好的选题

3.2 MPA学位论文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3 近年全国优秀MPA学位论文选题的特点

3.4 MPA学位论文选题常见问题分析

  4. MPA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3学时

4.1 如何在MPA学位论文中正确地交代研究方法

4.2 如何在MPA学位论文中正确地交代资料搜集方法

4.3 如何在MPA位论文中正确地交代资料分析方法

  5.MPA学位论文的文献与文献综述 3学时

5.1 如何查找文献

5.2 如何阅读文献

5.3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5.4 如何写注释、参考文献以及摘要等

6. MPA学位论文的框架与内容 3学时

6.1 质性研究论文的框架

6.2 量化研究论文的框架

考核方式

考查

撰写专业论文,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评定

使用教材

¨ 自编讲义   ¨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1. 肖东发:《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刘军强:《写作是门手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参考书目

1.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

2.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五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3. [美]加里·戈茨:《概念界定:关于测量、个案和理论的讨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 张黎:《怎样写好文献综述:案例及评述》,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美]洛柯:《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第5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于晓宇:《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7. [美]乔金森:《参与观察法(修订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8. [美]塞得曼:《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 [英]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事件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 [美]鲁宾:《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1. [美]加里·戈茨:《概念界定:关于测量、个案和理论的讨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2.翟振武:《社会调查问卷设计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3.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4.[美]罗伯特·F·德威利斯:《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原书第三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5.[美]加尔顿:《抽样调查方法简介》,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

16.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7.[美]彼得·M·纳迪:《如何解读统计图表:研究报告阅读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

课程编号

450220011

课程负责人

於莉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於莉、温明月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是以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关注财政收入与支出、政府预算过程、财政管理体制等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优化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其进一步从事公共管理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本课程还将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以及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公共管理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了解和掌握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了解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研究方法;

2.深入、准确理解公共财政收支、政府预算过程、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和主要内容;理解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重要意义;

3.了解和掌握中国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实践发展,尤其是中国公共预算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发展;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当前中国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各种现象、问题、难点和改革趋势。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有关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系统知识结构,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审视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活动及其运行机制,理解当前中国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各种现象、问题、难点和改革趋势。

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内容                                   学时

第一讲 导论                                    6

1.1 理解“预算”和“财政”

1.2 治国与理财

第二讲 财政收入与支出                            6

2.1 财政收入

2.2 财政支出

第三讲 预算过程                                  8

3.1 预算编制

3.2 预算审批

3.3 预算执行

3.4 决算、审计和财务报告

第四讲 财政管理体制                              8

4.1 财政管理体制及其理论依据

4.2 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沿革

第五讲 财政政策                                  4

5.1 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

5.2 中国的财政政策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30%+期末课程论文70%

(平时成绩的计分主要依据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使用教材

o自编讲义  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目

王雍君,高培勇:公共预算管理(第2),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马骏,赵早早:公共预算:比较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马骏:《治国与理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楼继伟:《中国间财政关系再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

张德勇,孙琳:《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年。

张斌,杨默如:《新中国财政收入7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年。

蒋震:《新中国财政支出7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年。

刘尚希:《新中国70年发展的财政逻辑(19492019)》,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

马蔡琛,赵早早:《新中国预算建设70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年。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课程编号

020220041

课程负责人

张强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张强;颜海娜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必修课,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中外政府绩效管理的历史演变、发展趋势、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通过理论讲授和研讨,使学员掌握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经典模型和方法技术,为改进政府绩效管理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和工具支撑。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员系统掌握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经典模型,为改进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实践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参照;

2.使学员系统了解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演变和最新进展,分析其对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域外经验参照;

3.使学员系列了解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演变和最新进展,通过深入研讨,分析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思路;

4.使学员掌握政府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提升学员改进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能力。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有关政府绩效管理的系统知识结构,能够独立从事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程序设计和方法技术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 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考察                             6学时

    第一节 政府绩效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资源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模型

第二章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                               4学时

    第一节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典型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中外公务员绩效考核与管理                           6学时

    第一节 中外领导类/政务类公务员绩效考核与管理

    第二节 中外非领导类/事务类公务员绩效考核与管理

    第三节 中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与管理的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

第四章 中国政府部门与项目绩效管理                         6学时

    第一节 中国政府部门绩效管理

    第二节 中国政府项目绩效管理

    第三节 中国政府部门与项目绩效管理的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

第五章 中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6学时

    第一节 中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和政策

    第二节 中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进度与效度

    第三节 中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使用教材

þ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参考书目

1.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

2.倪星:《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创新研究》;

3.张强:《美国联邦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4.颜海娜:《治理转型视域下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证研究》;

5.於莉;马骏:《省会城市预算过程的政治-基于中国三个省会城市的研究》

6.[美]唐纳德·P·莫伊尼汗:《政府绩效管理:创建政府改革的持续动力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编号

020240028

课程负责人

曾令发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万晓宏、曾令发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政府现代管理体系构建中的新内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的选修课,是以《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和《公共管理导论》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也是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公共管理最新发展的专业课程,有助于提高理论水平、分析问题能力和追踪当今公共管理前沿水平的课程。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本课程通过《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教学,结合当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使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其在当今时代发展过程,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以及在当代中国尤其是2003SARS事件以来包括新冠疫情防控等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探索。

2.通过梳理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当今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危机预防、应对措施与善后处理机制,公众的参与程度与媒体沟通等,培育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应发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水平问题分析辨别能力,对将来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和公共管理职业的学生有极大的帮助。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从事公共危机管理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新时代公共危机管理实践者的角色认知,激发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热情,提升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导论(4课时)

1.公共危机的界定

2.公共危机的特征与类型

3.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与原则

4.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识别与评估机制(4课时)

1.公共危机的识别与评估的重要作用

2.公共危机的识别与评估的基本原理

3.公共危机的识别与评估的过程与方法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危机教育(4课时)

1.公共危机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2.公共危机教育的主要内容

3.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4课时)

1. 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预防类型

2. 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过程

3. 公共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

4. 公共危机预防的基本策略

 

五、公共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机制(3课时)

1. 公共危机管理控制处理机制的内涵及特征

2. 公共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过程

3. 公共危机管理控制处理的策略与方法

 

六、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3课时)

1.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

2. 加强公共危机后的反馈调整机制

 

七、公共危机管理的调查与评价机制(3课时

1. 公共危机管理的调查机制

2. 公共危机管理的评价机制

 

八、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管理机制(3课时)

1. 不同危机管理阶段的沟通方式和策略

2. 公共危机沟通机制中的媒体运用

3. 公共危机沟通机制中的信息披露制度

考核方式

 撰写专业论文,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评定。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þ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公共危机管理》,张小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版。

《公共危机管理》,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参考书目

 《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美]迈克尔·K·林德尔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肖鹏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

课程编号

450220006

课程负责人

于刚强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于刚强、刘劲宇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2

6

6

4

4



 

  一、课程定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必要吸收和利用一切优秀治理经验和治理技术。电子政务作为政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电子政务有利于推进新兴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创新中的深化应用,可以提升政府治理与政府服务能力,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实行政务公开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在我国,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建设方兴未艾。《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课程,加强电子政务的人力资源培育,引导MPA学员掌握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员更新时代发展观念,把握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沿和趋势,增强个人适应时代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为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MPA学员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意识,使学员全面系统掌握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的基本理论及其蕴含的理念,科学地构建电子政务知识与学科体系;

2使学员掌握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发展前沿,解决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中的问题;

3.提MPA学员电子政务技能,使学员掌握基本的电子政务处理技术、提升业务流程优化能力,增强在岗实践能力;

4通过比较分析中外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模式,培养MPA学员对“中国之治”理解,增强学员对“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为人民服务”情怀。

5培育“数据有心人”,提升学员“数商”,增强学员在大数据时代学习中的数据应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思维能力。

三、教学成效

《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学员构建电子政务知识体系,能够全面掌握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发展前沿和价值体系,分析和总结电子政务从建设规划到绩效评估各个环节的规律,能够结合工作实践优化业务路程,并开展电子政务的相关主题研究。另一方面,学员通过电子政务的比较学习研究,充分领会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独特模式、价值内涵,提升学员对“中国之治”“中国经验”的深刻理解,提升学员在岗工作能力,激发学员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内容:

 

模块一  电子政务基础8学时)

1.电子政务的理论基础

2.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

3.中国电子政务四十年

4.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趋势

 

模块二  数字政府和智慧政府8学时)

1.政府数字化转型

2.数字政府整体框架

3.数字政府发展趋势:智慧政府

4.数字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国际实践

5.数字政府与智慧政府建设的中国经验

 

模块三  政务流程分析与优化设计10学时)  

  1.政务流程管理与电子政务

2.政务流程分析与流程图绘制

3.政务流程优化设计

4.政务流程分析与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模块四  数字治理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6学时)

  1. 数字政府建设案例研究选题

  2. 数字政府建设案例资料收集

  3. 数字政府建设案例资料分析

  4. 数字政府建设案例报告撰写

 

考核方式

《政务流程分析与优化设计报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内容与考勤情况综合评定。

使用教材

þ 自编讲义   þ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戴黍,刘劲宇《电子政务管理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蔡立辉,于刚强《电子政务(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刘劲宇,韩莹莹《政务管理实验实训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金江军《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马颜昕《数字政府:变革与法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刘劲宇,杨爱平《政务流程分析与优化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教育政策与法律》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教育政策与法律

课程编号

450220013

课程负责人

彭虹斌、蔡灿新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彭虹斌、蔡灿新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0

6


1

2

3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课程定位:本课程定位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基础性选修课程,是根据该专业的专业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并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养成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基本学科素养。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全面掌握教育政策,教育法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解教育政策、教育法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的作用与地位,了解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结构和特征,了解与掌握教育政策与法规制定的程序与方法,了解与掌握教育政策与法规实施的基本过程,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2)能够运用教育政策研究的主要方法对教育政策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对教育政策价值的含义、分类和指标体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对单项政策进行价值分析,在掌握教育政策执行的概念、教育政策执行的要求、执行模式、执行过程、政策执行的反馈与控制、政策执行偏差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在理解教育政策评价的含义、原则与标准、评价的类型、基本方法之后开展教育政策评估研究;

3)能够通过对课堂上展示的现实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运用案例法分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法中的权力与义务以及相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对各国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历史沿革、实施状况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强化逻辑分析能力,采用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教育政策与教育法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4)能够在掌握所学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增强对现实中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有关问题的感知与关注并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

 

教学成效: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学生经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了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整体知识体系,形成了完整的逻辑框架,获得对教育政策与教育法领域比较清晰的认知,建立起学习该学科的信心和从事该学科研究的兴趣。其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必要的研究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现实问题,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价值分析、内容分析和历史分析。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建国70年中国教育政策改革经验与启示 (4学时)

1.教育政策概述 1

2.建国70年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做法 1

3.建国70年中国教育政策改革经验总结 1

4.建国70年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对当下的启示 1

(二)教育政策分析方法论思考5学时)

1.主流教育政策分析方法论2

2.教育政策分析基本方法 3

(三)区域教育现代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政策研究 5学时)

1.区域教育现代化解析 2

2.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政策分析 2

3.区域教育现代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政策的关系 1

(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政策变革研究 5学时)

1.人工智能时代特点 3

2.教育政策变革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2

(五)中国之治理念下的教育政策研究 4学时)

1.中国治理理念讨论 2

2.中国治理理念如何影响教育政策 2

考核方式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1彭虹斌.教育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

2孙绵涛.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M].重庆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3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内尔达·H·坎布朗—麦凯布,马莎·M·麦卡锡,斯蒂芬·B·托马斯.江雪梅,茅锐,王晓玲译.教育法学—教师与学生的权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美]米基英博,泰尔吉尔,李晓燕、申素平、陈蔚译.美国教育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湛中乐.教育法学研究的问题、范围与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

7孙绵涛.教育法学学科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5,(1.

8、许晓东,阎峻.论中国教育法学学科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9、任海涛.论教育法体系化是法典化的前提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9.

10、刘东东、李一杉、刘子阳、周芳.我国教育权利与义务研究的

文献计量分析—基于2000-2015CNKI数据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4.

11、薛二勇,周秀平,李健.家庭教育立法回溯与前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9,(6.

12、叶强.论家庭教育的政府责任及其立法规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

13祁占勇.家庭教育立法的现实诉求及其立法精神与技术[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

14Kean Alexander. The law of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M].West Academic Publishing1984.

15Susan H. Bitensky,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a Right to Education Under the U.S.Constitution: A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risis[J].Nw. U. L. Rev199286 1.

16. James G. Dwyer and Shawn F. Peters.Homeschooling: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a Controversial Practice[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9.

 

《教育管理学》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教育管理学

课程编号

020220047

课程负责人

赵敏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赵敏等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0

0

0

0

0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 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又译公共行政硕士(台)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信息,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员掌握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了解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对教育管理理论或原理、教育管理中的人的管理、教育管理组织的设计与建构、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等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增强对教育管理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们掌握教育管理的本质内涵,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教育管理学的意义。教育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教育管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以及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构建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与原则。

2.使学生们掌握教育管理理念的内涵、教育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及其选择、教育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教育管理理念的演变历程、基础性管理理念、增效性管理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演变趋势。理解教育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物本管理、人本管理、能本管理的基础与特点、基础性管理理念与增效性管理理念的概念内涵与实践要求、未来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3.掌握如何设计适合教育特点的组织机构,了解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等常规要素的内涵与运用。掌握教育组织的运行机制,掌握教育组织机构中集权与分权、后勤管理社会化、自主经营机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用合同制、结构工资制、校务公开制、依法治校等的运作机理。

4.掌握教育管理中的人,包括教育管理领导者、教师、学生的管理理念与原理。

 

三、 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教育管理学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分析教育管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或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者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教育管理实践和科研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了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该课程内容涉及到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管理的原理与理念、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校领导人员、学校教学工作管理、教育管理组织、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权力、教育管理论文的写作。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

第三讲    教育管理的原理与理念

第四讲    学校领导体制与领导人员研究

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疏理与评价;校长负责制述评

第五讲    教师管理研究

国家如何管理教师?省/市/县/区如何管理教师?

第六讲    学生管理研究

如何管理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健康活动和道德品质养成活动?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构建学生管理的组织和人员?学生的权益怎样维护?

第七讲    学校教学工作管理

第八讲    教育管理组织研究

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组织的结构和职能是什么?如何运作和改革?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结构的变迁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校组织中的管理跨度;国家教育宏观管理主客体关系研究;中央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国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第九讲    教育管理制度研究

国家教育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与分析、国际比较;教育管理制度述评

第十讲    教育管理权力研究

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的发挥与限度;学校各层级管理部门的权力分配、运作与限制

第十一讲  教育管理论文的写作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50%+期末课程论文5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1. 赵敏.学校管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 孙绵涛:教育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 E•马克.•汉森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月版。

2. 【美】Wayne KHoy, Cecil GMiskel(韦恩•K.霍伊)等著:《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七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教育组织行为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教育组织行为研究

课程编号

020220046

课程负责人

戴健林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戴健林、张伟坤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6


2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MPA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通过讲授和课堂研讨使学生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并使他们把这些原理运用到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各种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问题。

本课程将致力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其唯物史观、哲学思维、中国文化自信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以及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教育管理的科研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校组织如何预测、调控学校中主要角色人群教师、学生以及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群体的行为活动规律,并藉此最大限度地调动与激发学校成员的积极性。

本课程着重在几个重要板块内容(人性假设、激励理论、学校文化等)体现讲授的深度,或从哲学层面进行人性分析,或帮助学生探究几个重要的激励理论的来龙去脉并拓宽其学术视野,或介绍学校文化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热点,着力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与本学科密切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教育组织行为学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并拥有了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实践问题的学科自觉。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教育组织行为学导论

1.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2

2.研究方法研讨2

二、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

1.人性假设3

2.几个学派的激励理论2

3. 挫折、应激与压力管理3

三、中国管理文化心理研讨

1.家族文化探讨2

2.家族文化的特征3

3.中国式管理中的文化表征3

四、学校文化的构建与提升

1.文化与学校文化2

2.学校文化的结构和功能3

3.学校文化的实践推进2

五、学校领导心理与领导力的提高

1.领导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

2.如何提升领导力2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不提供教材,只提供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戴健林,《校本激励:原理与策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教育组织行为学》,最新版。

4.(美)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年版。

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教育测量与评价

课程编号

020220045

课程负责人

胡中锋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胡中锋、王磊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教育科研方法的基础课。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中外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通过练习和研讨使学生掌握教育科研中数据采集方法并提升其从事各种教育测量与评价活动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教育科研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核心素养等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树立,以及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教育科研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外教育测评的历史源流和现代进展,感受中国悠久的教育测评历史和宝贵财富,体会建国以来教育测评领域的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跟上全世界教育测评的最新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理念,为教育测评的合理开展和应用夯实思维基础。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的渗透,培养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3.使学生掌握并能综合运用教育测评的方法,特别是教育测量量表和教育评价表的编制和应用,以及相应的统计手段。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实操和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使学生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编制或合理选用教育测评工具进行有效的测评并作出决策。通过展现教育测评丰富的侧面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效用,让学生体验教育实践的丰富多彩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形成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使学生透彻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缘起、内涵及在学校发展评价、课程评价、学生与教师评价中的作用,并且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从事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新时代教育科研者和教育实践着的角色认知,激发了对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工作的热情,提升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中外教育测量与评价史

1.中国教育测量与评价史1

2.国外教育测量与评价史1

二、教育测量与评价基本概念

1.教育测评的概念、分类与功能1

2.教育评价表的制定2

3.发展性教育评价与教育目标2

三、教育测量方法

1.测量与操作化2

2.教育测量指标与尺度2

3.教育测量的质量2

4.教育测量统计基础和SPSS应用2

四、教育评价方法

1.能力评价2

2.人格评价2

3.态度与品德评价2

4.课业评价2

5.学校办学质量评价1

6.教育评价与学校决策2

五、核心素养及其测评

1.核心素养概念及其缘起2

2.核心素养与课程与学科素养2

3.核心素养测评2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使用教材

o自编讲义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教育测量与评价》,胡中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

《教育测量与评价》,黄光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教育测量与评价》,史晓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

 

《社会保障专题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社会保障专题研究

课程编号


课程负责人

张国英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张国英  孙中伟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1.课程定位

本课程以专题的形式,从古今中外各个角度,对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理论、各种观点、解决方法或途径等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评价、分析、研究。学员通过学习可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问题的学术动态、理论前沿及解决对策,从而使学员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提高解决社会保障具体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服务。

 

2.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学习、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从全球的视角思考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事业,进一步认清我国在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上的优势与劣势,清醒客观地看待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并且紧跟国际社会保障发展前沿,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立足国情,利用社会保障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社会保障的研究与实践。

 

3.教学成效

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社会保障问题的学术动态、理论前沿,深刻理解与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实践方面:本课程要求学生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搞好自己的学习,并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社会调查研究,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为从事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讲  绪论(4学时)

1、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

2、若干重要概念的解析

3、有关社会保障学的几个问题
    
第二讲  理论基础与主要流派(4学时)
    
1、社会保障理论渊源

2、经济学与社会学

3、主要的理论流派

第三讲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4学时)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2、人口老龄化与老年贫困

3、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变革

第四讲  医疗保险制度(4学时)
1、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2、国外医疗保险制度

3、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

4、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第五讲  劳动关系研究

1、劳动关系理论

2、中西方劳动关系制度比较

3、中国劳动关系现状与问题;

第六讲  就业政策研究

1、就业理论

2、中西方就业政策比较

3、中国就业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七讲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1、我国社保体制的历史沿革

2、新业态对社保体制的挑战  

3、社保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第八讲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  

1、春秋战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   

2、秦汉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  

3、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20%,出勤10%

使用教材

þ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参考书目

1. 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2.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

3.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4. 安东尼:《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大、三联书店2000

6. 保罗•J•费尓德斯坦:《卫生保健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7. 鲍威尔:《英国社会政策中的“第三条道路”》,重庆出版社,2010

8. 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障和相关服务》,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 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6

10. 迪肯:《福利视角:思潮、意识形态与政策论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1. 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2011

13.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5. 吉尔伯特:《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16. 金斯伯格、诺尔曼:《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7. 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

18.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9. 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0. 克劳斯•奥非:《福利国家的矛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1.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6

22. 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

23. 罗兰德:《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4. 米什拉 , R:《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的视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5. 皮尔逊:《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

26. 威廉姆 H·怀特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2003

27. 武川正吾:《福利国家的社会学——全球化、个体化与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11

28. 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29. 雅诺什•科尔奈 翁笙和:《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中信出版社,2003

30.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下卷),商务印书馆,2007

 

《比较社会政策》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比较社会政策

课程编号

020220048

课程负责人

吴小芳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吴小芳、蔡想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课。作为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制度,社会政策无疑是现代国家发展最成功的典范之一。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脉络的不同,会发展出不同的社会政策范式,这就构成了比较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构成了本课程的核心。本课程要求通过对社会政策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主要分支领域的学习,初步形成政策比较分析的能力,熟悉各分支社会政策的发展脉络,并能初步对社会政策制定与效果进行评估。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大历史观的形成,即理清历史的内在逻辑,并对未来社会走向做出一定预测。并通过社会政策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树立“公平、立德、改革”的治国理政观,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并积极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度建设。

 

二、教育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阅读社会政策研究的经典文献,帮助学生梳理各社会政策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不同范式,并了解当前社会政策研究前沿。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具体社会政策的发展和理论争议、比较社会政策的方法论。

 

三、教学成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是:

1、理解社会政策的本质、目标、特征和构成要素;

2、熟知社会政策的运作规律;

3、掌握社会政策从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的全过程;

4、学会用专业方法对社会政策的一般性规律进行研究,并开展预测性和评估性研究,向有关部门撰写评估报告;

5、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当前社会政策的研究前沿,对我国现实的社会政策创新提供建设性建议。

6、培养学生社会公平价值观,探索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              2

(二)社会政策的理论争议              2

二、比较社会政策的方法论 

     (一)历史制度主义                   2

     (二)定量和定性                     2

     (三)QCA的发展和应用                3

三、政策过程与政策系统

(一) 政策过程介绍                     2

(二) 政策各个环节                     2

(三) 政策分析基本模型                 3

(四) 政策分析基本框架                 3

四、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

(一)养老政策的比较                  3

(二)健康政策的比较                  3

(三)就业政策的比较                  3

(四)社会救助政策的比较              3

(五)住房政策、房地产发展的比较      3

 

考核方式

考试

撰写专业论文,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评定。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参考书目

[1] 彭华民:《解析社会政策(上):重要概念与主要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彭华民:《解析社会政策(下):福利提供与福利治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

[3] 岳经纶、陈泽群、韩克庆:《中国社会政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社会组织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社会组织管理

课程编号


课程负责人

褚蓥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余琴、褚蓥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教育科研方法的基础课。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社会组织管理的相关概念。比较全面地介绍社会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包括社会组织的一般理论、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是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核心素养等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树立,以及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社会组织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比较全面地了解社会组织的相关概念。

2.通过对社会组织知识的学习和对社会组织案例的分析,应该熟悉社会组织及其相关核心概念、基本理论;了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知识;能够运用基本概念、管理知识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各类社会组织的状况进行分析。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社会组织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对于社会组织的一般理论、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社会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清晰的把握和运用,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形成相关观察和分析、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社会组织管理的概述3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涵义
    第二节 社会组织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 社会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第二章 社会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基础3
    第一节 市场、企业和社会
    第二节 社会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优势
    
第三章 社会组织的战略管理3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战略使命
    第二节 社会组织战略环境分析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战略制定
    第四节 社会组织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第四章 社会组织领导3
    第一节 社会组织领导概论
    第二节 社会组织领导技能
    第三节 适合社会组织的典型领导模型
   
第五章 社会组织治理3
    第一节 社会组织治理的界定
    第二节 社会组织理事会治理
    第三节 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第六章 社会组织的财务运作3
    第一节 社会组织财务运作概述
    第二节 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核算与监督
    第三节 社会组织支出及成本费用的核算与监督
    
第七章 社会组织营销3
    第一节 社会组织营销概述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
    
第八章 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3
    第一节 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二节 志愿者、志愿服务及其管理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第四节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完善与人力资源开发
    
第九章 社会组织网络3
    第一节 社会组织网络概述
    第二节 社会组织内部网络
    第三节 社会组织外部网络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网络收益——社会资本

第十章 社会组织评估3
    第一节 社会组织评估的必要性
    第二节 社会组织评估的特点
    第三节 社会组织评估系统设计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组织的现状与发展2
    第一节 中国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组织的自主治理
    第三节 中国社会组织的进入规制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李维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

参考书目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李玫,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习指导》,宋晨枫谢炜聪吴乐珍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1

 

《跨境社会治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跨境社会治理

课程编号

450270008

课程负责人

吴巧瑜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吴巧瑜、廖了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区域治理的专业选修课。结合大湾区发展与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中外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的发展和研究趋势、基本概念、主要体制和基本方法,通过练习和研讨使学生掌握跨境治理中主要问题与挑战并提升其分析各种跨境治理问题的识别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跨境治理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方法等基础。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通过跨境治理视角的培养、社会融合治理等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树立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协调观和融合观,培养学生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跨境治理科研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外区域治理、跨境治理的历史源流和现代进展,感受中国历史中主要的区域发展阶段与类型,了解建国以来区域及跨区域发展的重要改革与主要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跟上全世界区域发展、欧盟协调发展等,整理最新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地方政府、地方治理和社会组织协作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是跨境(跨域)社会治理框架中最主要的三方力量,为跨境(跨域)社会治理的推动和发展夯实理论基础。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跨境治理(跨域)的发展与协作治理理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协调观和融合观;

3.使学生掌握并能综合运用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特别是合作治理五要素模型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多元协作治理的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实操和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使学生能够根据跨区域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主要问题,灵活制定或合理调整跨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且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做出决策。通过展现跨区域发展趋势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和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机制,让学生体验跨境(跨域)发展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形成对跨境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使学生透彻理解跨境治理概念的内涵、类型、体制与机制及其在跨区域发展、社会融合中的作用,并且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区域发展和跨境(跨域)社会治理的知识体系,能够独立展开跨境治理的分析与评价,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跨区域治理、地方治理的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新时代在地方发展、跨境(跨域)治理中新的问题与挑战,激发了对跨境(跨域)发展研究和对跨境(跨域)发展实践的热情,提升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跨域合作治理简介与发展

1. 跨域合作治理概述 1

2. 府际关系与跨域合作治理 2

3. 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 2

4. 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跨域治理 1

5.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保障跨域治理 1

二、府际关系基本概念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 府际关系的概念及分类 1

2. 结构性府际关系与非正式府际关系 1

3.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中的府际关系 1

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初心与使命和基本路向2

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概况、国家战略与协同发展2

6. 大湾区跨境公共服务中的合作治理 2

7. 大湾区社会保障对流动人口的保护机制 2

三、社会组织与跨域协作治理的理论分析

1.协作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研究现状1

2.协作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阐释1

3.社会组织参与跨区域协作治理的必要性2

4.社会组织参与协作治理的分析框架2

四、社会组织参与协作治理的实践分析

1.跨区域协作治理的历史回顾1

2.世界三大湾区协作治理模式1

3.社会组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协作治理的现状与特点2

4.社会组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协作治理面临的挑战及成因2

5.社会组织有效参与跨域协作治理的制度建构2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使用教材

√自编讲义  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跨域合作和社会治理》、《社会组织与跨域协作治理》讲义

参考书目

《中国区域治理研究报告:2016: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杨龙,2017

《地方治理的逻辑》,杨雪冬,社会科学文献2018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报告2020》,隋广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

课程编号

450240014

课程负责人

周潭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周潭、刘志鹏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2

6

6

4

4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请注明课程思政与国际化元素和方式)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硕士的专业基础课。MPA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与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学习需要思考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治理之道。同时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公共治理经验也需要有所了解,以期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中,深化对社会转型及其公共治理的理解。本课程分3个板块:

一是理论板块。结合中国现实,从学理上归纳并分享社会转型的分析维度,主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治理理念与方策、技术变迁及公共财政等维度进行分析。

二是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的国别研究板块。主要介绍韩国的新村运动、美国的进步时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与失败国家、德国的近代转型等,对其时代背景、问题及其治理举措进行研讨,借域外经验与教训,观照中国当下。

三是国内社会转型板块。主要介绍我国转型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如教育事业、公共卫生事业等,以及转型正义问题。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引导学生更深入理性地把握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存在问题,寻求合理有效的应对之道。

2.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在比较中深化对我国社会转型的认知。

3.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正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训练学生的管理者思维。

三、教学成效

1.结合中国实际,希望学生能科学、理性看待我国社会转型的中问题,更加自觉地思考应对之策。

2.拓展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对现实的关怀。

 

教学内容及安排(请注明各章节及学时)

考核方式

考试

撰写专业论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内容与考勤情况综合评定。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刘须宽,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11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

1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月。

2苏振兴:拉美国家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月。

3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

4陈那波: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5

5张海波: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6汉斯.马茨:情感堵塞:民主德国的心理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1月。

7谢立中:社会转型——中韩两国的考察,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8罗谟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2007.

9麻宝斌: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10马光远: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与镜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

课程编号

450240015

课程负责人

杨爱平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吴巧瑜、傅承哲、廖了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8

20



4



教学目的及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介绍研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概念话语和主要理论。帮助学生探讨理解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历史变迁、治理结构、协作治理机制、跨境治理的痛点和难点等问题。该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和历史制度分析方法,加强对“一国两制”下的跨境治理与国内其它区域治理以及国外跨境治理差异的理解。

教学内容及安排(请注明各章节及学时)

 

第一讲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历史变迁(4学时)

第二讲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府际关系与治理结构(4学时)

第三讲  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差异与规则对接(4学时)

第四讲  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发展与政策分析(4学时)

第五讲  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治理(4学时)

第六讲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合作治理(4学时)

第七讲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与国外跨境治理比较(4学时)

第八讲  实地调研考察(4学时)

 考核方式

考查

使用教材

þ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1) 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书目

1)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1998年版.

2) 杨宏山:《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德)迪特·卡塞尔,(德)保罗·J.J.维尔芬斯主编,马颖译:《欧洲区域一体化:理论纲领、实践转换与存在的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英)维纳,(德)迪兹主编,朱立群等译:《欧洲一体化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5) [德]贝娅特·科勒一科赫等:《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陶希东著:《中国跨界区域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7) [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Ranan Paddison,The fragmented state.Blackwell Publishers,1983.

9) Deil S. Wright. Federalism,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Historical Reflections and Conceptual Comparisons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50, No. 2 (Mar. - Apr., 1990).

10) Deil S. Wright.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Policy Choice [J]. Publius, Vol. 5, No. 4, Problems of Policy Choice i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utumn, 1975).

11) Robert Agranoff and Valerie A. Lindsay.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from Human Services Problem Solving at the Local Level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3, No. 3 (May - Jun., 1983).

12) Kevin R. CoxThe Problem of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nd the Politics of ScaleRegional Studies.


《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领导力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号


课程负责人

刘志华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刘志华、于刚强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硕士的选修课程。结合公共管理的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播中外领导学研究的理论和发展趋势,通过研讨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宝贵领导经验和财富,进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去,提升领导和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领导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信息,以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员掌握领导的含义、基本要素和本质,对领导现象有正确的认识,进而跟上世界领导力发展最新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

2.掌握领导力的基本理论及最新发展趋势,从理论高度对领导过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对当前中国的领导体制改革做出思考和判断,让学生体验领导实践的丰富多彩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形成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3.把握领导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大量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来自我国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事件,采用动态的方式来观察和理解领导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成效

学员掌握了有关领导力理论的系统知识体系,能够独立从事领导和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分析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领导力实践领域的科学研究。同时,学员在领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新时代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激发其对公共管理领域实践问题的研究热情,同时提升学员对公共管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部分 领导的一般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与本质        2

二、领导的特性与作用        2 

三、领导与管理              1

 

第二部分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领导者                  2

二、追随者                  2

三、领导环境                2

 

第三部分  特质理论

一、特质理论的基本内容      2

二、领导素质宪法模型        2

三、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1

四、最新进展与实践应用      1    

  

第四部分 领导行为和风格理论 

一、领导行为四分图          1

二、卢因的领导风格理论      1

三、利克特的第四种领导体制  1

四、理论评价及实践运用      1

 

第五部分 领导权变理论

一、费德勒权变理论          2

二、生命周期理论            2

三、途径-目标理论          1

四、理论评价与案例分析      2

 

第六部分 领导理论最新进展

一、道德领导理论            2

二、变革领导理论            1

三、分布式领导理论          1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30%+期末开卷考试70%

使用教材

þ自编讲义 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参考书目

1.《领导学原理》,刘建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王乐夫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学校管理学》,萧宗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领导:70位领导学家谈如何成为世界级领导者》,刘守英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比较教育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比较教育管理

课程编号

020240031

课程负责人

李阳琇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李阳琇、吴玫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4

8

0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课程定位及教学目的:比较教育管理是一门对国内外教育进行综合比较的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教育管理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管理发展趋势的一门公共管理科学。本课程是面向MPA专业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前沿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与中国教育管理进行比较研究,使学生运用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掌握外国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了解外国教育管理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通过了解比较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对中国教育管理的优势和特色有更全面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及方式: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的国际化特点,即会涉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在课堂讨论中也将涉及“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多主题,国际化元素比较充足;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2020年中国高等第一次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这是一个巨大成就,是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基础教育也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上海的数学课程与教材被英国采纳,上海教师赴英国现场教学,都使教育管理的比较从原来单纯的“借鉴”(主要是借进来)发展到现在的“互鉴”时代,能有力地彰显中国教育管理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些元素都能较好地贯穿于本课程教学之中。

教学要求与成效:通过系统教学与研讨,研究生能系统分析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教育管理的经验、问题,跟踪其管理发展动态;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中国教育管理的优势、缺点,并能批判借鉴、吸收外国教育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更好地发掘中国教育管理的优势和特色,思考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如何像上海一样更多地“走出去”。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单元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与学科   4学时)

一、比较研究方法的定义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

三、比较研究方法的分类

四、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

五、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

 

第二单元   新公共管理主义    4学时)

一、新公共管理的形成与内涵

二、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

三、作为新公共服务的教育

 

第三单元   教育改革的国际比较及研讨  8学时)

一、教育公共服务的国际比较

二、英国教育改革分析

三、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分析

 

第四单元   美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管   (4学时)

     一、美国教育管理历史发展

     二、美国现行中小学管理

三、高等现行高等教育管理

四、美国私立大学管理

 

第五单元   美国联邦基础教育问责新近发展 4学时)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CLB基于绩效的教育问责系统主要内容

二、社会对NCLB教育问责的批评

三、奥巴马政府出台《每一个学生成功法》ESSA的推动进程及主要内容

四、ESSA教育问责的主要内容

五、ESSA教育问责的重大转变

六、ESSA引领下的各州教育改革:密歇根案例

七、拜登时代教育政策动态

 

第六单元   加拿大基础教育治理 4学时)

     一、加拿大教育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加拿大基础教育治理结构及功能

三、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美国、加拿大基础教育治理比较

 

第七单元   中国上海市数学课程走向英国的教育治理分析与研讨 4学时)

     一、中国上海在PISATALIS 等国际测试中的优异表现

     二、上海师范大学与英国国家学校领导力学院启动合作协议

     三、上海-英国的 “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提升成英国政府项目

     四、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对英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实践产生的积极影响

     五、上海实践对中国教育实施走出去的启示

 

考核方式

平时课堂实践参与+期末论文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1.李春生.比较教育管理[M].江苏教育出版集团 2008年第1.

2.周洪宇主编.加拿大教育治理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

参考书目

1.[美]Fred C.Lunenburg, Allan C.Ornstein著,朱志勇 郑磊主译.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实践(第五版)[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

2.郑新蓉.现代教育改革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谭功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卡特里娜·E·巴尔克莱、杰弗里·R·赫尼格、亨利·M·莱文主编,翟静丽、龚欣译. 公立与私立之间—城市学校改革的政治、治理和一种新投资组合模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月第1.(必读)

5. William Lowe Boyd, Charles Taylor Kerchner, Mark Blyth (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eat American School Districts: How Big Cities Are Reshaping Public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Education Press,2008.  

6. Diane Ravitch. 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How Testing and Choice are Undermining Educ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2010.

7. 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http://www2.ed.gov/documents/essa-act-of-1965.pdf)2021.6.6下载.

 

《教育政策专题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教育政策专题研究

课程编号

020240032

课程负责人

蔡灿新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教学团队成员

 蔡灿新 高皇伟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6

12


2


2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教育管理方向选修课。结合我国教育政策改革实践,MPA学生能够在教育改革专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理解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提高政策分析能力和分析水平,提升政策素养,为进一步从事教育科研和行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通过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分析,总结中国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同时,介绍西方教育政策改革前沿,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和全球视野。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外教育政策改革进展,感受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历史和宝贵财富,体会建国以来教育政策领域的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跟上世界教育政策的最新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型、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对当前教育政策改革热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够把握教育发展最新的理念和趋势,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改革观。

三、教学成效

通过学习,使MPA学生形成教育政策理论体系,同时掌握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模型与方法,形成正确教育发展观和教育改革观。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运用教育理论与政策理论分析教育政策案例。

 

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中外教育政策发展历程专题研究4学时)

1.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2.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及启示

二、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专题研究4学时)

1.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

2.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

三、教育规划政策专题研究4学时)

1.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基本特征、内容与未来变革趋势

2.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改革趋势

四、课程改革政策专题研究4学时)

1.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2.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举措和未来走向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变革专题研究3学时)

1.核心素养理论基本内涵及表征

2.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变革

六、劳动教育政策专题研究3学时)

1.劳动教育政策的理念与主要内容

2.劳动教育政策实施注意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七、教育评价政策专题研究4学时)

1.教育评价政策的理念与主要内容

2.教育评价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八、德育政策专题研究3学时)

1.德育政策的理念、体系与主要内容

2.德育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九、教师政策专题研究3课时)

    1.教师政策的基本理论

     2.教师政策的国际比较

    3.教师政策改革与走向

考核方式

平时表现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口头发言和上课表现。

使用教材

þ自编讲义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教育政策专题研究讲义》

参考书目

1.孙绵涛.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M].重庆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

2.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基层治理专题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基层治理专题

课程编号

450240017

课程负责人

阮思余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阮思余、刘志鹏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8

4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学科地位。本课程是MPA专业的专业提升和拓展课。由于本专业不少同学来自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如何从学理上增进他们对于基层治理相关问题的认识,尤其是能够理性认识基层治理的相关问题,这就需要从学理上有所提升和深化。因此,本课程的开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定位。本课程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出发,让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基层治理实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分析当前基层治理的重要问题,进而形成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分析基层治理相关问题的理论自觉。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5、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出发,对于基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前进展有一个宏观把握,对于基层治理的相关问题有一个理性认知。

6、 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能够运用本课程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来分析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解释重要政治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对于基层治理的诸多问题有一个理性的学理认知。

7、 研究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能够自觉运用本课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其所研究的问题,能够辨别基层治理相关现象的合理、合法与否,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增进政治学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

8、 思政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增进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理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增进“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学生保持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尤其是保持对基层治理相关问题的研究热情。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基层治理的相关问题。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政治学理论发展和政治现实的新形势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释。目的是提高同学们政治学理论思维能力,以及增强中国政治关怀意识,为学生更好参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尤其是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和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1阅读基层治理相关理论文献。阅读专业文献是本课程的首要要求。教师在讲授相关专题时会要求学生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专业文献。

2关注基层治理现实。要把政治学基本理论与基层治理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政治学的学科价值。

3关注基层治理重大事件。基层治理的重大事件背后往往孕育着重要的政治理论问题,需要从学理上进行分析和解释。

4关注基层治理新发展。要求学生关注国内外基层治理的最新进展,能够对这些最新进展及其趋势有一个理性认识。

 

三、教学成效

1学理提升。通过本课程教学,首先要达到一个基本目的,这就是让学生从学理上增进对于基层治理的专业认知。这是最起码要达到的成效。学习本课程,让同学们对于基层治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是可以预期与实现的。

2学科认同。通过本课程教学,其次要达到一个教学目标,这就是增进学生对于政治学的学科认同。基于MPA专业很多同学本科都是理工科,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他们对于政治学接触甚少,因此有必要增进其对于政治学的学科认同。从这些年的教学来看,这一点也是没有问题的。

3专业思维。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再次要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这就是增进学生的政治学专业思维。从过去的教学来看,这一方面的成效相比前两者来说,难度更大。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少同学能够养成政治学的专业思维意识,能够自觉提高政治学的专业思维能力。

4思政育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们还要不断通过政治学的学科训练,增进同学们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认识。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增进“四个自信”、努力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提高政治自觉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观察者和研究者。

 

教学内容及安排:

本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八个专题:

一、基层治理体制

1基层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

2基层治理体制的类型与特征2

二、基层民主实践

1基层民主的概念与发展2

2基层民主的实践与成效2

三、基层治理创新

1基层治理创性的概念与背景2

2基层治理创新的类型与意义2

四、基层治理技艺

1基层治理技艺的概念与起源2

2基层治理技艺的类型与演变2

五、基层治理问题

1、基层治理主要问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2

2、基层治理主要问题的类型与最新进展2

六、学术研究方法

1、研究基层治理的主要方法2

2研究基层治理的学术进路2

七、学术理论创新

1研究基层治理问题的主要理论创新2

2基层治理理论创新的启示与意义2

八、专题研讨:围绕基层治理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2

考核方式

《实用案例写作》,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内容与考勤情况综合评定。

使用教材

¨ 自编讲义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1. 《地方政府与政治》编写组:《地方政府与政治》(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 周平主编:《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参考书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版。

4.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5.庄孔韶:《银翅: 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6.陆学艺:《陆学艺文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7.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订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版。

 

《实用公文写作》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实用公文写作

课程编号


课程负责人

周潭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周潭 于刚强 兼职导师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16

学分

1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2

4






 

一、课程定位

公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工具。邓小平提出“当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应用写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作、决策、贯彻系统运作不止、信息沟通和反馈系统渠道畅通与公共关系和思想工作系统协调行动的重要保障。为引导MPA学员掌握实用公文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增强MPA学员公文写作能力,并进一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实用公文写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党和国家的有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主要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公文形成与办理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其内容具有政治性、权威性、规范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MPA学员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党政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认识党政机关公文形成和处理的基本规律,了解我国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现行的法定公文与事务性公文的种类、体式稿本、行文规范、写作要求以及公文办理的程序、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撰拟公文的能力,以便在工作中能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胜任工作需要,满足职业规划的需求。此外,还通过学习公文写作,深入了解我国党政机关的权力运作逻辑,掌握党政机关的运行规律,增强对政府和其他组织管理的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成效

本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方面,采用博文(闻)、赏析、讲授、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员的公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力图将学员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高应用写作能力的在职工作人员,适应岗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理性化要求。

教学内容:

模块  公文写作心法4学时)  

  1.公文写作功夫:诗内+诗外

2.写作者

3.写作过程

4.文本

模块  法定公文写作4学时)

1.常用法定公文文种

2.常用法定公文写作规范

3.常用法定文种写作

4.常用法定文种写作常见错误

模块  事务性公文写作4学时)

1.领导讲话稿撰写

2.调研报告撰写

3.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撰写

4.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的选题与撰写

5.社情民意的调研与撰写

模块四  实例分析与课堂讨论(4学时)

1. 法定文中写作实例分析与讨论

2. 事务性公文写作实例分析与讨论

 

考核方式

《实用案例写作》,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内容与考勤情况综合评定。

使用教材

¨ 自编讲义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夏海波,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高永贵,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二版),2020年。

参考书目

胡森林,公文写作心法,笔杆子的写作精进课,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

岳海翔,舒雪冬,公文写作范例大全(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杨霞,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岳海翔,《讲透公文疑惑》《讲透公文写作》《讲透公文范例》,哈尔滨出版社,2021年。

胡森林,《讲解公文理论》《赏读公文精品》,哈尔滨出版社,2021年。

姬瑞环,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五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公共管理案例专题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案例专题研究

课程编号

450240016

课程负责人

颜海娜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颜海娜、杨爱平、张强、周潭、刘劲宇、于刚强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16

学分

1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8

6



2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定位是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基础性选修课程,是将该专业理论结合实际治理难题而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公共管理案例相关知识,包括什么是案例、案例素材的收集、案例的选择、案例的编写等等,并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一些案例大赛,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科学地表述问题的能力;

2.应用公共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解决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养成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的习惯;

3.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科学合理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规范地开展当前公共管理热门选题的调查研究;

4.帮助学生熟悉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的整个流程,系统地训练学生进行案例的选题、案例素材的搜集与处理、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比赛现场辩论的准备等,通过上述各个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

5.组织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提升MPA学生“干中学”的能力,通过参加案例大赛,使MPA学生能够更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到公共管理情境中。

三、教学成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以下能力:一是问题意识,即找准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也将有利于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二是社会调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要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一手资料收集的方法;三是案例撰写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如何撰写案例、如何分析案例,形成逻辑思维;四是为我校参与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进行后备军的培养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到案例大赛中,为校争光。

教学内容:

 

第一讲: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之概况(1课时)

第二讲:案例的选择(2课时)

第三讲:案例素材的收集(3课时)

第四讲:案例素材的处理(2课时)

第五讲:案例的编写(2课时)

第六讲:案例分析与讨论(2课时)

第七讲: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2课时)

第八讲:案例比赛现场答辩的准备(2课时)

考核方式

课程表现40%+期末论文/作业60%

使用教材

þ 自编讲义   þ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1.颜海娜、于刚强:《城市治理案例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五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参考书目

1.[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美]约翰·吉尔林:《案例研究:原理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美]小劳伦斯·E·林恩:《案例教学指南》,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5.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编:《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国情与国策》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国情与国策

课程编号


课程负责人

杨爱平

课程负责人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MPA教育中心具体安排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16

学分

1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0

6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定位是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基础性选修课程,是为让MPA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的一些政策而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国策,从而能够将所学公共管理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治理中,并在充分了解国家战略的基本情况之下开展研究,使自身研究能够“顶天立地”,既契合国家战略,又能够直面现实治理难题,从而提升学生论文写作的水平。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充分了解我国国情国策的基础上,发掘出现实中的治理难题;

2.提升MPA学生对国情国策的掌握能力MPA学生大多数是公职人员,作为公职人员,其本身就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因此对国情国策的了解也是必要的

3.提升MPA学生论文选题的水平,好的论文选题需要结合国家战略,也要结合现实公共管理难题,只有充分了解国情国策,学生论文选题才能更加契合国家发展战略。

三、教学成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以下能力:一是问题意识,即能够在充分了解国情国策的基础上,聚焦在现实治理中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发掘出研究问题;二是国情国策的掌握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要熟悉我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基本战略和基本政策;三是论文写作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将自身研究结合国家政策、战略进行思考,同时也要避免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与国家政策相悖或是已经过时的论述;四是能够更加充分地将自己所学的国情国策知识服务于自身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或是看待问题的视野。

教学内容:

 

第一讲:中美关系专题(2学时)

第二讲:国家扩大开放战略与发展开放型经济专题(2学时)

第三讲:乡村振兴专题2学时)

第四讲:健康中国专题(2学时)

第五讲:廉政建设专题(3学时)

第六讲:教育强国专题(2学时)

第七讲:科技发展专题(2学时)

考核方式

课程表现40%+期末论文/作业60%

使用教材

þ 自编讲义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参考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外文出版社,20142020年。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版。

5.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6.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7.陆学艺:《陆学艺文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8.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订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9.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